close
html模版






標題

自然科學~~地震


問題


為什麼會有地震~~地震是怎麼形成的~~地震的規模有多小或多大???


最佳解答


地球內部應變能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﹐應力平衡狀態突然改變﹐地殼斷裂﹐錯動或滑移﹐應變能轉化為波動能﹐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表傳播﹐引起地面的震動。 震源 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產生地震波的區域稱震源。 震中 與震源相對的地表面一定範圍稱震中。震中位置可以用遠處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﹐也可根據地震後的災害調查確定。 震中距 在地震影響範圍內﹐地表某處與震中的距離稱震中距。 震源深度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震源深度﹐可用儀器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。 震級 一次地震伴隨著能量釋放。震級是衡量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尺度。1935年美國C.F.里克特提出以儀器記錄為基礎的尺度﹐表示一個地震震級的大小﹐這個震級稱里氏震級。 一箇里氏震級為8級地震的能量,大約相當於2×10安培﹔並相當於32個7級地震或1000個6級地震能量。目前地震儀器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里氏8.6級。 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。


其他答案


台灣第一家合法博弈娛樂城熱烈開幕!運動彩、遊戲對戰、現場百家樂、多國彩球高賠率投注,歡迎您免費體驗!網址TS8855.NET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?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(例如:核爆)。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,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,(1)構造性地震(2)火山地震(3)衝擊性地震(例如,隕石撞擊)。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(構造性地震)為主。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,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,岩層會發生錯動(dislocation),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,並產生一種彈性波(elasticwaves),我們稱之為地震波(seismicwaves),當它到達地表時,引起大地的震盪,這就是地震。斷層可分那些類?比較斷層發生前與發生後的地層形狀可分四種:(1)鈍角向上拱起之正斷層。(2)銳角向上拱起之正斷層。(3)向右移動之右移斷層。(4)向左移動之左移斷層。何謂震源與震央?(1)震源(hypocenter):地震錯動的起始點。(2)震央(epicenter):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。何謂淺層地震、深層地震?地震震源深度在0~30公里者稱為極淺層地震(veryshallowearthquake)。在31~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(shallowearthquake)。在71~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(intermediateearthquake)。在301~700公里者稱為深層地震(deepearthquake)。何謂地震序列?先後排列,即為地震序列。而所謂同一系列之地震,係指發生位置鄰近,時間上連結之所有地震,包括前震、主震及餘震;其定義又分別如下:(1)前震(Fore-Shock):同一系列之地震中,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之。唯有時前震為時甚短,且不顯著。(2)主震(Main-Shock):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;若最大者有兩個,則先發生者稱為主震。(3)餘震(After-Shock):同一系列之地震中,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。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?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:一、體波(bodywave):可在地球內部傳播,依波動性貿之下同又分為:(1)P波(縱波或壓縮波):性質與音波相似,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,速度最快。(2)S波(橫波或剪力波):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,產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動,速度次之。二、表面波(surfacewave):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,主要可分為:(1)洛夫波(Lovewave):質點沿著水平面產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。(2)雷利波(Rayleighwave):質點在平行於震波傳播的垂直面上,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。如何計算規模?目前世界所通用的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(ML),乃美國地震學家芮氏於一九三五年所創。其定義為:一標準扭力式伍德斗安德森地震儀(Wood一Andersontorsionseismometer)(自由週期0.8秒,倍率二千八百倍,阻尼常數0.8)在距震央一百公里處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以微米(Micron,lu=10^-3mm)計的對數值。其計算公式為:ML=logA-logA0式中A=標準扭力式地震儀,在某觀測站所記錄之最大振幅(以u為單位)。A0=距離修正量;當標準扭力式地震儀於標準地震(ML=0)時所記錄之最大振幅。除了芮氏規模(ML)外,尚有體波規模(mb)及表面波規模(Ms)。體波規模是根據體波之振幅(A)及週期(T)而定,其關係式為:mb=logA/T+Q(D)式中Q(D)為距離修正量。表面波規模是根據表面波振幅(A)及週期(T)而定,其關係式為:Ms=logA/T+alogD+b式中A為距離;a,b為區域性常數過去發生之地震其模模(M)與次數分布情形如何?(l)M大於九之地震,自有地震觀測以來尚未發生過。(2)M八.五至九之地震,為最大級之地震,全世界發生次數大約為十年一次。(3)M八至八.四之地震為第一級大地震,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大災害,如震央在海底會引起大海嘯,而且主震後有很多餘震,全世界大約每年平均發生一次。(4)M七至七.九之地震為相當大的地震,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大災害,如震央在海底會引起海嘯,全世界大約每年發生二十次。(5)M六至六.九之地震,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災害,世界上任何主要地震觀測站均可測得其地震波,每年大約發生一百五十次。(6)M五至五.九之地震,有感區域相當大,震央附近會造成災害,每年約八百次。(7)M四至四.九之地震,通常下發生災害,我們通常感到者都是M四以上之地震,每年約六千二百次。(8)M三至三.九之地震,在震央附近人體可以感到,每年約四萬九千次。(9)M二至二.九之地震,人體下能感到,震央附近之觀測站可測得此地震,每年約在三十萬次以上。(10)M一至一.九之地震,用高倍率地震儀才可以觀測到其地震波。(11)M一以下之地震,設在適當地點之超高倍率地震儀才可以觀測到此地震。以上所述僅適用於淺震源之地震。參考資料:知識+地震,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。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(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)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,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,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,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,令地面發生震動。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focus。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,即岩石圈內。根據震源的深度,地震可分為三類:淺源地震(深度在0-70公里)、中源地震(深度在70-300公里)和深源地震(深度在300公里以上)。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epicentre。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,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,震動也最為強烈,破壞程度也最大。地震是地球上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之一。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五百萬次地震,平均起來,真是震個不停。幸而,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祇佔1%左右,能造成傷害的地震更祇是其中的極少數,而災難性的特大地震就更少了。據統計,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約18次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大地震,而特大的地震平均每年祇有一次。參考資料:http://ihouse.hkedcity.net/~hm1203/hazard/quake.htm


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,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


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60414000012KK05892

922922B0A281F957
arrow
arrow

    f55bn95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